隨著社會不斷的發展,磁鐵應用也越來越廣泛,從放當初簡單的包裝磁到現在的釹鐵硼強磁和鐵氧體磁鐵,是經歷了怎樣的一個發展歷程呢?
二十世紀初,人們主要使用碳鋼、鎢鋼、鉻鋼和鈷鋼作永磁材料。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末,AlNiCo永磁材料開發成功,才使永磁材料的大規模應用成為可能。五十年代,鋇鐵氧體的出現,既降低了永磁體成本,又將永磁材料的應用范圍拓寬到高頻領域。到六十年代,稀土鈷永磁的出現,則為永磁體的應用開辟了一個新時代。
1967年,美國Dayton大學的Strnat等,用粉末粘結法成功地制成SmCo5永磁體,標志著稀土永磁時代的到來。迄今為止,稀土永磁已經歷第一代SmCo5,第二代沉淀硬化型Sm2Co17,發展到第三代Nd-Fe-B永磁材料。
此外,在歷史上被用作永磁材料的還有Cu-Ni-Fe、Fe-Co-Mo、Fe-Co-V、MnBi、A1MnC合金等。這些合金由于性能不高、成本不低,在大多數場合已很少采用。而AlNiCo、FeCrCo、PtCo等合金在一些特殊場合還得到應用。目前Ba、Sr鐵氧體仍然是用量最大的永磁材料,但其許多應用正在逐漸被Nd-Fe-B類材料取代。并且,當前稀土類永磁材料的產值已大大超過鐵氧體永磁材料,稀土永磁材料的生產已發展成一大產業
總的從永磁材料的發展歷史來看,十九世紀末使用的碳鋼,磁能積(BH)max(衡量永磁體儲存磁能密度的物理量)不足1MGOe(兆高奧),而國外批量生產的Nd-Fe-B永磁材料,磁能積已達50MGOe以上。這一個世紀以來,材料的剩磁Br提高甚小,能積的提高要歸功于矯頑力Hc的提高。而矯頑力的提高,主要得益于對其本質的認識和高磁晶各向異性化合物的發現,以及制備技術的進步。